如果一个人告诉你,在小朋友10周岁之前,就能判断出他今后是否容易犯罪,估计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他在胡说八道。
的确,人的成长道路上有很多变数,和后天的教育与境遇密切相关,“三岁看老”不过是句夸张的老话。然而,近发表的一项研究,却表明这种说法在特定领域是有一定道理的。
那些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(Attention-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,ADHD,俗称多动症)的儿童,如果在少年时代得不到科学有效的治疗,那他成年后,走上犯罪道路的比例要比普通人高得多。
ADHD是犯罪基因?
ADHD 是一种多见于儿童的神经方面疾病,在12周岁以下儿童中,各国统计的发病率都在5%左右。美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,4岁-17岁未成年人的发病率高达9%,也就是每20个儿童中就有一个患者。在世界卫生组织的《世界通用疾病分类手册》中编号为F90,又称为“过度活跃症”。患者多表现为注意力无法集中、好动而行为无目的性、与他人沟通困难等症状。
不过2009年发表于《矫治保健医学杂志》的一项研究数据很惊人:美国当时在押囚犯中,高达25%的人患有ADHD;那些刑期较长的重刑犯,罹患ADHD的比例则高达30%-40%,远远超过了人群中平均罹患ADHD比例;更糟糕的是,这些人出狱后再次犯罪比例也很高,大约2/3的人在被释放后的3年内再次被捕。
而2008年出版的《成年ADHD患者:科学告诉了我们什么》一书分别对小时候就被诊断出ADHD的患者组(55人)、成年后才被诊断出ADHD的患者组(80人)、同社区同年龄段的对照组(73人)进行了研究,发现前两组在盗窃、蓄意攻击他人、持枪犯罪、贩卖违禁药品、被捕、坐牢等项目上的概率都显著高于对照组,尤其以第一组为高。
这些研究,似乎都在说:ADHD,就像是一个隐藏的“犯罪基因”,ADHD患者比普通人触犯法律的概率更高。但事实并非如此,ADHD患者的行为模式与那些仇视社会、漠视他人生命与权利、甚至以他人的痛苦取乐的反社会人格,或者是那种贪婪无耻、不劳而获的投机心理,还是存在很大差别的。
易冲动,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;
大脑过度活跃,让患者难以保持安静、无法放松、没法休息;
注意力涣散,无法注意到周围的人的反应并作出调整。
以上3点是ADHD这种疾病所导致的ADHD患者的主要问题,从这些问题可以知道,ADHD患者遵循的是“我突然想要做某事,所以我就立即去做了”的行为模式。虽然在周围的人看来无异于公开挑衅,很容易引发冲突,但是,ADHD患者根本没有意识或不能完全认识到行为的严重性,即便意识到也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;但反社会人格及投机心理则是明知问题的严重性却依然固我,其主观危害性显然要大得多,从司法公正的角度上,是有必要作出区分的。
更重要的是,ADHD患者在社会生活中,会遭遇到很多实际困难,使他们的处境雪上加霜。2012年发表在《普通精神病学纪要》的一篇报告在在对纽约市的三百多名儿童进行了33年的跟踪研究之后指出, ADHD患者失学的比例比普通人高7倍,平均年收入也要低约4万美元,离婚率高一倍。这些生活上的窘迫遭遇,也会让他们更容易自暴自弃,走上犯罪道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