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医的可能都知道一个词,叫做医学新生综合症。意思是,在医学院就读的第一年里,学习某些疾病和症状的时候,很多学生会忽然认为自己也患上了这些疾病。
育儿中也类似。我一般称之为新手父母综合症。
譬如,我就常常听父母们把“儿童多动症”三字往自己孩子身上拽,或者被他人轻易给自己孩子贴上“多动症”标签:
我的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?他整天都闲不住……
我孩子注意力有问题,一点儿坐不住,是不是多动症?
我带孩子去上早教班,老师说我家孩子可能有多动症……
多动症到底是个什么东西?
第一,多动不等于是多动症。多动症也不一定完全就是动作很多。
第二,多动症一般有三个方面的指征:
一是注意缺陷,譬如跑神,无法投入到一件事情中;
二是多动,譬如各种无意义的小动作特别多;
三是情绪易冲动,容易被激惹。
这三种情况都符合了,还有病程起码半年以上,且经过正规的专科医院诊断,才可下结论。
第三,简单点说,多动症是一种病。
所以没事真的不要随便往自己孩子身上扯了。是病,就都有生理基础。而且,还有家庭遗传倾向。
比如,有些父母小时候就是多动症,只不过没被发现,或没有治疗。结果遗传给了孩子。
第四,多动症有不同的类型。有的需要药物治疗,有的需要心理治疗,有的两者都需要。
所以,如果父母生硬地给孩子贴标签,贴错了,也就是说,孩子并非真正的多动症儿童,那么你会给孩子不良暗示,导致孩子越来越好动,且喜欢跟父母对着干。
如果贴对了,也就是说,如果你的孩子果然是个多动症儿童,那么你反复强调他是个“调皮捣蛋鬼”,那么对他更加不公平。
你去打他,骂他,会强化孩子的症状,以及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,不利于孩子康复。
如果你真的了解到,当一个孩子被诊断为多动症,到底意味着什么,也许再也不会随意给小孩贴多动症的标签了。
记得一个妈妈曾经忧伤地向我讲述:
我女儿就是所谓的多动症,上幼儿园的时候在儿童医院诊断出的。后面就是吃药,去做训练。一年前药什么的都停了。我也是希望像正常孩子一般待她。可是觉得真的好艰难!
孩子现在读小学了,数学老师总是批评她,孩子也很反感,跟数学老师反着来。在家里,她也经常会闹脾气。做得不好的时候会说控制不住自己。总担心爸爸妈妈喜欢表弟表妹,感觉是缺乏安全感,总是说不要爸爸不要妈妈。
还有就是爷爷和爸爸总是说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厉害之类的话,还让我把孩子带好……
这个多动症的孩子,在承受什么呢?
第一,外界环境一直在传递给她一个信息:“我和别人不一样”,这样孩子会承受很多压力;
第二,别的孩子上课,她要训练,这给孩子和家长都带去额外的负担;
第三,多动症孩子由于情绪易冲动,更易遭遇关系冲突和困境。与家人冲突,家人尚且能够理解;与学校老师和同学冲突,他们却不易理解。
同时,孩子被诊断为多动症,对整个家庭又意味什么呢?
第一,意味整个家庭面临一场斗争,而战场则是孩子。
作为“病”的承载者,家人的一切努力都集中在孩子身上。孩子压力有多大,我们不难想象。而一个小小孩,哪里承受得了这么多压力?
第二个,意味着孩子的很多正常需要也可能会被家人病理化。
以后的日子里,孩子的很多行为举动,都会被贴上“多动症”的标签,并且被视为一种需要矫正的病。
但恰恰因为这个病的标签,让父母反而可能会疏忽孩子的很多正常情绪和需要。譬如对爱、对尊重的渴求等。而父母的不容易,则会加重孩子的不容易。因为如果父母在情绪情感上得不到有效支持,他们的情绪反过来又会回到孩子身上。
他们很可能会忍不住指责、批评,不耐烦,甚至沮丧、愤怒,以至绝望。这样一来,孩子不仅需要消化自己“生病”本身带来的压力,同时还要消化父母的消极情绪。
同时,父母也需要来自外界的支持。
总之,对待多动症儿童,爱和接纳是基本的。但是,若真的是多动症,你需要知道,你仅有尊重恐怕没用。该治疗的还得治疗。